【导语】继1月份信贷实现“开门红”后,2月份的金融数据进一步释放暖意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3月10日公布的数据,2月份,人民币贷款增加1.81万亿元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.16万亿元,二者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。同时,广义货币供应量(M2)增速12.9%,创下近7年来新高。
复苏继续回暖冷热不均问题仍存
2023年1-2月份,接触型服务业继续引领复苏。但从实际数据看,春节过后消费虽保持复苏状态,但整体低于预期,尽管有春节错位因素影响,导致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有所回落,但也能够看到消费复苏的力度还需要政策加码。
(资料图)
2月份信贷数据从多个角度看都表现出“暖意”,但结构性分化依旧较为明显。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.81万亿元,同比多增5928亿元。分部门看,住户贷款增加2081亿元,其中,短期贷款增加1218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863亿元;企(事)业单位贷款增加1.61万亿元,其中,短期贷款增加5785亿元,中长期贷款增加1.11万亿元,票据融资减少989亿元;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73亿元。
从贷款数据看,2月实体信贷新增1.82万亿元,同比多增9241亿元,创同期历史新高;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.1万亿元,继1月后再创有数据统计以来同期新高;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863亿元,绝对水平仍低,但同比多增1322亿元,是2021年12月以来首次同比多增,这一表现与春节后房价止跌企稳、销售修复等因素相关。各项信贷数据指向经济继续处于好转状态,经济复苏活力进一步扩张。
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218亿元,同比多增4129亿元,处于相对高位。随着消费环境逐步改善,加之政策支持效果持续显现,消费和服务业数据明显反弹,带动居民短期贷款加快修复。居民中长期贷款方面,2月份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,市场情绪提升,有助于居民中长期贷款底部企稳,但在多因素影响下,居民按揭贷款整体在恢复爬坡阶段,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
企业端,企业中长期贷款继续延续了强劲增长,2月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达到1.1万亿元,较去年同期多增6048亿元,这一点市场基本上存在一定的预期,但是短端融资修复的强劲可能是超出市场预期的。
高频数据看居民行为:暖意回升,但高低不均
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,2月,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03.2万辆和197.6万辆,环比分别增长27.5%和19.8%,同比分别增长11.9%和13.5%。因去年同期及今年1月均为春节月,基数相对较低,叠加2月各地陆续出台汽车促消费及车企降价促销等政策影响下,汽车产销环比、同比均呈明显增长;汽车消费与居民短期贷款行为有关,2月份居民短贷增加1218亿元,显示出较强的消费动能。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,1-2月,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2.6万辆和362.5万辆,同比分别下降14.5%和15.2%。从累计数据角度看,汽车销量仍有回落,恢复情况仍需进一步观察。
克而瑞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,2月份重点30城成交量强势反弹,同环比涨幅均超4成,整体成交规模与去年12月基本持平,1-2月累计成交已止跌,市场回升苗头初显。企业层面,2月份TOP100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615.6亿元,单月业绩环比增长29.1%、同比增长14.9%。累计业绩来看,百强房企1-2月实现销售操盘金额8189.5亿元,同比降幅较上月收窄至-11.6%。从数据上看,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在缓慢回升中,贷款数据亦有较好表现。
汽车与地产是可选消费中最大的两个构成部分,从数据上看,这两个行业在回暖,但整体仍较弱,最近,部分车企出现集中性降价迹象,结合1-2月汽车销售数据,背后指向需求不振。从乘联会数据看,1-2月乘用车销量同比仅有-21%,较2022年12月下降24个百分点。如此大幅度下降,背后集中体现为两大因素:一是2022年中央到地方对汽车补贴较为集中,汽车需求被前置。二是2022年地产竣工的持续下行,本身就会对今年上半年的大宗可选商品消费如汽车等,产生明显的拖累。
今年两会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接受媒体采访,传达出今年地产政策主线:需求侧仍恪守“房住不炒”,今年延续“因城施策”稳定地产销售,在此背景下今年地产需求更多为温和回升、而非回补过热。当前供给侧政策加大力度稳定房企融资,指出“抓两头、带中间”的方法改善房企资产负债情况,1-2月金融数据已验证房企信用融资出现积极恢复势头,预计后续地产建安投资与竣工跌幅有望逐步收窄。
当前居民消费端仍在复苏过程中,居民消费意愿较弱。上半年各类消费仍会持续处于复苏过程中,可选消费有回暖但不会有全面复苏。汽车行业目前存在周转率较低的问题,库存压力较大,降价促销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提前消费,但难以改变大趋势,汽车企业会继续抢蛋糕游戏,但蛋糕想要做大难度较大;地产方面复苏亦需要等到下半年,一方面是居民收入改善将推动收入预期回暖;另一方面,在保交楼措施下,地产竣工回暖会带动后续大宗可选消费品需求。